2016-11-15 07:23 (更新:2021-03-08 16:50)
by 陳鴻彬心理師
對於「憂鬱症」,最常見的誤解之一,是大家總以為「會罹患憂鬱症的人,是太軟弱、抗壓性太低」。
曾經走過生命的幽暗低谷,深刻知道那有多難熬。
憂鬱症:你並不孤單,你需要的也不是「加油」
shutterstock
看著藝人Janet(謝怡芬)前幾日分享的《Depression:憂鬱症,你並不孤單》影片,短短九分多鐘,引起的共鳴超乎她自己想像。除了讚佩她的勇氣外,也想起曾被我自己塵封許久的一段記憶。
921大地震發生前一年,正就讀大三的我遭逢生命中的第二度情緒低谷。除了時常莫名的情緒低落,低落到完全只想封閉自己、不想與外界接觸,真正讓自己產生警覺的,是飲食與睡眠上的障礙。(這兩個障礙,是重要的判斷指標之一)
尤其是睡眠障礙,更令我倍感辛苦。對一個平時擁有「30秒內秒睡」能力的人來說,最大的懲罰莫過於「一整夜無法闔眼,直到天邊露出魚肚白」還無法入睡、獨自面對漫漫長夜裡腦海中不斷上演的小劇場,情緒糾結到不行,而且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。
日復一日、夜夜輾轉反側,終於支撐不住,往精神科門診報到。
藝人,有偶像包袱;心理專業工作者,則有專業包袱。當我緊盯著候診區的看診燈號,在還沒輪到我的號碼之前,我心裡至少浮現過上百次「逃走」的念頭。現在回過頭去看,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沒有逃走;而且,讓我在日後的諮商工作裡,更能深刻理同個案眼中那道「諮商室」的大門為何彷彿有千斤重?門上的把手為何如此燙手?
對於「憂鬱症」,最常見的誤解之一,是大家總以為「會罹患憂鬱症的人,是太軟弱、抗壓性太低」。若干年後,當我回首生命中的這兩段情緒低潮,共同的特性都是:在出現之前,無論各方面都面臨極高的壓力指數,甚至在成就上受到極高的期待、有些表現跑在同儕之前,不容許自己犯錯、常陷溺在悔恨自責的情緒,好勝心極強的我,更不輕易向別人示弱。而我,總以為我自己夠強大、夠堅強,凡事都希望可以面面俱到、照顧到身邊每一個我所在乎的人,卻又覺得我無需依靠別人就可以撐過去,不想讓家人朋友擔心!
周育如10/30
生命,就這樣跌跌撞撞往前走了好多好多年,當我自己的生命厚度稍稍足夠、開始打從心底深處承認自己的限制與不足,並且有能力在人前自我解嘲「偶爾當個小魯蛇(loser)也很好」、「有時候耍廢的我,反倒更可愛」,我的情緒與生命,反倒漸漸穩定了下來。
生命,真正的強大,不在「無所不能」,而是在「看見自己的無能為力時,有勇氣承認、允許這樣的自己存在」,並與之共處。
曾經走過生命的幽暗低谷,深刻知道那有多難熬。因此,想藉著Janet在影片中所分享、我覺得非常貼近真實且受用的幾句「金句」,給予「深陷憂鬱情緒苦難中的你」一些力量,另一方面也提供給「周邊的陪伴者」一些陪伴的原則與方法。
【給「深陷憂鬱情緒苦難中的你」】
療心話語:(摘自Janet影片裡,給粉絲的話)
一、「我是個很堅強的人,但是我也會有需要人的時候。所以不要怕,我們都一樣!」:所有人都會有需要別人的時候,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免疫。即使時至今日,我依然偶爾掛在嘴邊、會對朋友們說的一句話是:「有沒有空?陪我聊聊!我只需要半小時,就好。」
二、「平常我一個人我可以忍受,我不是每一天都需要有人在」:我們總是很怕麻煩別人、太依賴別人,深怕造成別人的負擔,甚至擔憂會不會把別人嚇跑?但事實上,我們不會每天都需要像這樣尋求陪伴與幫忙;即使需要,也可以透過擴大我們的關係支持系統,將陪伴者的角色分散在多個關心我們、願意陪伴的好友身上,讓彼此的心理負擔少一些、陪伴之路走得更長遠。
三、「有時候嚴重一點,有時候沒那麼嚴重;也許再過十分鐘後,我就會很好了!它就是一個moment…」:情緒是波動的,即使它糟的時候、低落的時候再怎麼長,佔據你生活的比例再怎麼高,都會有情緒狀態相對較佳與穩定的時刻。在這些狀態相對較佳的時刻,就是生活中的亮點!善用這些時刻,做一些可以幫助自己找回「自控感」的事物(但務必記得別太貪心,找那種小小的、容易完成的就好,否則又會落入另一個負向情緒循環的小迴圈)。這個方式,可以讓自己的狀態就算沒有回升,也可以減緩向下掉的速度。
而在適度的專業協助(例如藥物治療、心理治療)與關係支持下,憂鬱症痊癒的機率是很高的!它就像一場「心理上的重感冒」,病程走過,就會好了。絕對值得你懷抱希望。
【給「身為陪伴者的你」】
一、 別獨自承擔,並看見自己的限制:陪伴之路,有時候彷彿看不到盡頭,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陪伴是否有幫助?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,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跟你說:有,絕對有幫助!所以如果你真心希望想讓這樣的陪伴可以走得更長遠,請記得(1)別自己一個人獨自承擔,你可以與其他同樣關心當事人的親友一起承接這些情緒,輪流提供給當事人支持,並且成為彼此的支持系統;(2)當你當下的時間不允許、或是忙碌時,也明確地告訴當事人,例如:「我現在不方便,但是X點以後應該就可以了!我可以時,會打給你。」或是「我今天雖然比較忙,但是我真心希望可以陪你說說話,我們可以先聊個20分鐘,好嗎?」
身為陪伴者,我們都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狀態,以至於耗損過多、過快,忘了我們自己也是人、也有情緒,更有自己的限制,卻讓「照顧/陪伴」的初衷美意成了龐大的壓力,導致撐不住而「撤退」,對彼此都很傷。因此,當你發現自己每每看到「來電」或「訊息」會開始感到壓力、甚至開始心生抗拒,它就是一種提醒,提醒你自己也該回過頭照顧一下自己,並且在時間、心力上適度設限,尋找適當的盟友,才能避免「撤退」或「遠離」。
二、 要說「加油」之前,先停頓個三秒鐘:在諮商室裡,許多深受憂鬱情緒所苦的案主,會習慣把「我會加油」掛在嘴邊!然而,我常會微笑回應:「你已經夠努力了,你最不需要的就是太用力地『加油』、然後還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!你不就是因為這樣才來到這邊的?」
一聲聲的「加油」,原是出於我們的善意、希望可以幫忙打氣、給予能量。然而,聽在困於憂鬱情緒之中的當事人耳裡,一聲聲的加油,背後象徵的是「我依舊努力得不夠,所以才會需要更加油。」
但,他們大多已經夠努力、甚至太努力了!所以真的不缺「加油」。
那如果不能說加油,可以說什麼呢?
其實,你真的可以不必一定要說些什麼!一雙能夠聽、願意聽、懂得聽的耳朵,本身就已經具有非常好的支持與療癒效果。但事實上,「聆聽」這件事,超乎你想像中的難,因為我們都太習慣「說」、太習慣急著指導說教,卻很少能耐著性子「聽」,它需要經過刻意練習。最佳的練習方法,就是「發問」,而且是用「開放式的問句」來表達你的關心與好奇、願意理解,並幫助當事人述說。例如:「當你狀態很不好時,那個世界長什麼樣子?」、「你狀態好一點時,那個世界有什麼不同?是什麼讓它變得不一樣?」…等,這些句子簡單而生活化,但聽在耳裡,最直接的感受就是「你願意懂我」,很具療癒。
【謹以此文,獻上感謝給予所有當年曾深夜接過我電話、陪伴我走一段路的朋友們】
留言列表